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培训班被封杀,语文在家辅导做点啥?这位名师的建议给我很大启发

时间:2022-10-23 01:30:16 | 浏览:5167

大家好,我是千妈。想想还有一周娃们就要开学,神兽就要归山,心情有不有点小雀跃?不过雀跃终究短暂,苦乐参半才是人间真实。虽说假期结束终于不用愁“家里蹲娃”时间怎么安排,但开学后的辅导大任又要华丽丽降临了~今年新学期还有个特殊情况,就是“双减”



大家好,我是千妈。


想想还有一周娃们就要开学,神兽就要归山,心情有不有点小雀跃?


不过雀跃终究短暂,苦乐参半才是人间真实。


虽说假期结束终于不用愁“家里蹲娃”时间怎么安排,但开学后的辅导大任又要华丽丽降临了~


今年新学期还有个特殊情况,就是“双减”落地


学科类培训班被严打,以往靠钱能搞定的事,如今只能靠自己了,家庭教育任重道远。


要说没压力是假的,家长也是人啊,每天工作那么忙,回家还要“搞学习”,真心累!但现实就是,孩子成长的确和家长的用心程度密不可分,除非你真能躺平,否则没法逃避,该做还是得做起来。


做好心理建设后,可能就是思考开学后的家庭辅导要怎么进行了。


关于语文的课后辅导,这几天我在读周其星老师《彩色的阅读教室》,受到很大启发。


这本书记录了周老师在深圳实验小学开展语文教学的真实经历,部分内容为双减后的语文家庭辅导指出了方向


图源:网络


我觉得,这个方向对其它学科家庭辅导也有一定参考价值,就想着在即将开学之际把它分享出来,希望大家读完也有收获。


这也是千妈一贯的风格,与其理念之争不如踏实前行,双减政策好不好都必然要推行,减了课业负担后,家长做什么对孩子最有帮助,才是我们要思考并改进的~


语文在家辅导的关键不是夯基础

是引导思考


关于语文辅导,长期以来我们的惯常思路可能就是按学校要求,督促孩子该拼写拼写,该刷题刷题。


周其星老师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角度。


语文课后辅导,关键不在夯基础,小学孩子在学校八小时几乎都是打基础,语文课后辅导的关键在于引导孩子思考和运用。


这点,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也在《儿童的语文》中讲到了:


语文教学有两块,一块是“守常”,一块是“迁移”。


“守常”就是我们熟悉的打基础。“常”是不变的东西,是规律。小学语文中,哪些是不变的?识字、写字、培养习惯是不变的。老师的主要责任也在这块上,所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,你可以理解为就是“守常”;

“迁移”是延伸,是举一反三地运用。教育家特尔福特很早就提出过“为迁移而教”的口号,语文学习要“得法于课内,得益于课外”。如何才能得益于课外?就是要引导孩子去思考、拓展。


周老师用了二年级上册的《玩具柜台前的孩子》举例。


这篇课文中写到,小男孩非常喜欢玩具小汽车,以至于一直站在柜台前舍不得离开。可当售货员阿姨要送给他车时,却被他断然拒绝,并拉着妈妈的手走了,此后再没出现。


语文教材


学校老师会怎么教呢?首先要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,其次可能会讲解如何进行段落划分和提炼中心思想~


但只到这步,是不够的。因为对孩子来说,课文不只是承载基础知识的工具,也是文化思想的输入。


周老师在书中坦言,这篇课文读完,孩子会有种莫名其妙的突兀感。因为文中逻辑链不完整,没有交代是什么原因使男孩心态发生了变化,这个原因又是否经得起推敲,这就导致故事里的孩子,不像是有血有肉的男孩,倒像是一个概念或者符号,仅为了传递某种价值观而存在。


于是,在“守常”之外,周老师又做了“迁移”,引导孩子们走出原文禁锢,去思考:


这个故事是不是假的,有没有合理性?

这样的故事,在真实生活里会发生吗?

面对别人友善的赠予,我们如何应对?

面对自己的喜好,我们如何抉择?


当孩子这样去思考,哪怕没有明确答案也无妨,因为这正是培养知识运用能力的开始。所谓运用知识,就是不满足于接收,跳出框架大胆求证,与现实生活做连接,让知识为我所用!


但像周老师这样水平高,又全心投入在儿童语文教学研究上的老师终究是少数,大部分老师面对为数众多的孩子,只能把“守常”做好,没有余力做到更多。


所以,“迁移”大概率只能由家庭教育来完成,这也就是前面我们说“语文在家辅导的关键不是夯基础,而是引导思考”的原因。


如何在日常辅导中引导孩子思考


那么具体而言,家长如何才能在日常语文辅导中,引导孩子去思考,做好“迁移”教学?结合书中老师的建议和我自己的经验,有两个方向供大家参考:


一个是求证,引导孩子独立思考

一个是拓展,引导孩子跨界思考


接下来,千妈就逐个为大家举例解读。



前面周老师在《玩具柜台前的孩子》一课做的“迁移”,就是求证方向,让孩子保持独立思考,大胆质疑课文中不完善的逻辑链。


我再举个自己的实践案例。


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叫《寒号鸟》,大家可能都熟悉,讲的是寒号鸟不听喜鹊劝告,懒得筑窝,得过且过,最后被冻死的故事。


语文教材


千寻当时边读课文边看图,突然萌生了好奇:

“妈妈,寒号鸟怎么不是鸟,你看它长得好像我们家养的仓鼠~”


我直觉这是个引导她求证的好机会,于是趁机提出了“查资料,把问题搞明白”的建议。


寒号鸟不是鸟是什么呢?它真的很懒吗?


经过一番求证,我们发现课文插图中的寒号鸟真的不是鸟,它的学名叫复齿鼯鼠,是松鼠科复齿鼯鼠属动物。


图源:网络


我们还查到了小家伙很多有趣的特征。


它没有翅膀,但可以飞,确切地说是滑翔,因为它身上长有翼膜,这张翼膜可随意收缩,摊开的时候就像一张小型滑翔伞。【或许就是这个原因才被叫作“寒号鸟”?】


图源:网络


而且它们一点都不懒哦,寒号鸟大多栖息在山地柏树地区,陡峭的石洞、高大的树木上,都有它们筑巢的痕迹。为了洞穴更规整舒服,它们还会勤劳地用牙齿啃洞穴,并辅以杂草和羽毛铺垫。


图源:网络


到这儿,千寻又有了新问题:

“寒号鸟并不懒,可为什么课文里说它因为懒被冻死呢?”


我们继续求证。寒号鸟的故事,最早出自《南村辍耕录》:


“五台山有鸟、名寒号虫,四足,有肉翅,不能飞。其粪即五灵脂。当盛暑时,文采绚烂,乃自鸣曰:‘凤凰不如我。’比至深冬